《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
教育部于2022年4月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践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体育人与育心的独特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方面体现出价值,我将从立德树人、实践性、多样化教学这三个方向浅谈与感受。
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凸显育人功能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中明确了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核心素养为媒介,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个环节始终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方向。
以实践性为原则,提高身体素质
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在平时课堂中通过“教会、勤练、常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坚持实践性原则,提高学生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水平,让学生积极踊跃参与运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坚持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结合。改变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单一教学方式以及集体操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将集体操练与分组合作学练、个人学练相结合,实现“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以这种方式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悟、积极思考,促进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向培养核心素养的方向转变。
以课标引领、教学实践、校本研修为载体,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促进专业发展。体育教师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能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建立坚实的“底盘”,从而形成“学生-教师”双向互动的核心素养发展观。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2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它是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是中国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在出去带面试班的过程中,通过看,听,与学员交流,对于体育新课标有了以下几点认识和见解: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运动量,重视机械地练,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将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一定要给予热情地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新课标的实施,给予了学校和教师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重新建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只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场地和练习形式上做些改变,把场地设计为“十”字型,分成四个场地,再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消除了学生的胆怯心理。练习形式上要求学生,可以采用任何方式跳过横竿或像皮筋,这样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使我真正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评价的转变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重视认知的评价,忽视非认知的评价。在这种传统评价观所指导下的学习成功主要是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进步,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表扬,掌声和鼓励等。比如,鼓励学生“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例如:在游戏教学时,给各组评选“最佳组织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新奖”等,使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提高了自信,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给予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应更加努力,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尽一份力。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3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不仅可以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体育课堂练习,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行为规范,这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意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格是推动小学体育教学在教育改革道路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创新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体育精神宣传教育。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与培养,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合理地借助信息技术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宣传教育,让学生在丰富体育教学资源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意识品质。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展示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风姿,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国家运动员身上的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突破的精神,树立为国争光的伟大理想,以此实现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良好体育品格的养成,加快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创新性运用体育游戏潜移默化地规范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为了实现小学生良好体育品格的有效培养,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就可以依据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依据体育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体育游戏,活跃体育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游戏进行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此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实现学生体育品格的有效培养。
创新性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品格。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通过讲解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感人故事或让学生观看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来培养初中生的体育品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载体之一,蕴含了民族精神和情怀。通过学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经受民族文化的洗礼;三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或通过训练、体育游戏或体育竞赛,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坚持、勇敢、自信、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自尊自信、顽强拼搏、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体育品格。
创新性捕捉时机,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品格。在进行体育游戏或体育竞赛过程中,体育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不迟到,不早退,在授课时文明用语等。值得注意的是,培养体育品德要善于捕捉时机。
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细微整合体育品格。课堂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在体育练习中的不足,方便学生在今后的体育学习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改善。为了实现学生在体育练习中的综合性成长,教师就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完善,注重在课堂中捕捉学生的各种行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表扬与批评,及时制止学生恶习的同时放大学生在体育练习中的正能量,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通过课堂评价的完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学会严格地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以此确保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体育品质培养任务的高效完成,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开展。
经笔者多年教学实践,通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品格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体育学习,提升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同时还能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达到预期的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发布以来引起了大家广泛关注,课标提出了体育课程应该要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变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义务教育总体培养目标,才能分析其课程的价值取向,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践行新改革。我将从项目特性、大单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三个方面谈谈理解与感受。
一、紧抓项目特性
发展专项运动能力
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各自的特性,体育教师要抓住项目特性,深入挖掘,将其渗透融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如球类运动的结果的不确定性,应激反应的即时性,技能操控的复杂性、战术选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根据球类项目特性,可以培养学生球类专项能力,如快速反应能力、预判能力和决策能力等。这样即强化对所学运动项目的深度理解,也促进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发展提升。
二、倡导大单元教学
引领课程整体设计
大单元教学是对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集中、系统和完整的教学。运用大单元教学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规划,提高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和重复性的课时安排。教师从大单元视角切入,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可以优化单元教学和课时教学,将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与整合,实现课程多样性、综合性与逻辑性的有效提升。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学生在掌握所学项目的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在加深对知识与技能完整的体验和理解,还可以增强联系与运用的综合能力。
三、课内外一体化
培养良好运动习惯
体育教学除了关注课内行为,也要将课内转化为学生课堂外的成长行为。课内所学的内容不结束于课堂,而是课外的开始。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精神与意义。课堂中掌握了,课后学生就会将课堂所学,在课外延续练习、比赛,并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对过去的一切都受到审视和重新评估。我们要从项目特性入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关注学生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与生成,真正做到以体育人,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5
优秀作文www.yuananren.com推荐!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单一技术导向”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导向”转变。帮助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获得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和全面的发展。
一、体设计
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育
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是强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体统筹安排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方式、资源体系、作业系统及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大单元的学习,能对某个运动项目内容有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认识与掌握。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在一节课或一个小单元的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时间上的积淀,大单元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科核心素养以运动技能教学为载体,在18个课时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逐步形成素养。
二、兴趣导向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理念
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理念是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有效途径。大单元教学有效地将学校“教会、勤练、常赛”理念融入教学当中。通过专项大单元的教学,“教会”学生。通过创新、趣味性的练习进行技能的巩固和强化,让学生在“勤练”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通过课课赛、小赛季、专项运动会等,让学生在“常赛”中享受乐趣。通过大单元教学进行“学练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三、以生为本
落实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情境的自主学习者,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单元教学可以实现深度学习,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技能与学练方法,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同时,大单元教学,可以推动体育教师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体育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受体育学科特有的价值,最终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
大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开展大单元教学有利于课标倡导的新知识观的贯彻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新时代体育教学深度变革需要体育学科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落地课堂,基层体育教师要具备新的知识观,从知识的结构化来考虑单元的建构。坚持不懈不断尝试、探索,用每一节课来践行大单元教学。让学生真正在体育课堂上“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研读。“学研有根,立标为本”,为了准确把握新课标精神,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把自己学习新课标过程中的所思、所获进行分享。
依托专家,聆听深解读
《课程标准(2022)》高度聚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围绕核心素养,加强了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领域不断拓宽,内容更加具体化。除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外,“专项运动技能”部分收录了六大类运动,分别是:球类、田径、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
为了全面理解、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原则、结构体系和编排思路,为教学指明方向,我依托网络资源,及时关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师报等各网络平台和各大院校推出的专家线上“新课标”解读活动。区、学校也统筹安排了对“新课标”的解读。专家们系统地讲解了2022版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并围绕新课标改革重点、课程框架、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在专家的引领下对新发布的课程标准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立足课标,指引新方向
在研读中发现,课程从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协同发展中推动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如何将体育核心素养体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呢?《标准》提出了实施的有效途径——“教会、勤练、常赛”,给我们今后的体育课程实施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是方向性和操作性的把握。
首先,“教会、勤练、常赛”的方向性非常明确。根据标准要求,我们要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在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上全面均衡发展。
其次,“教会、勤练、常赛”的操作性非常现实。从课程到项目(单元)、从项目(单元)到课堂,“教会、勤练、常赛”逐渐形成“学、练、赛、评”一体化课堂范式,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结构。
深度备课,活用现教材
聚焦“双减”,研读课标,变革课堂,提升质量。我从新版课标的深入学习入手,以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根本”,以教学目标为“归宿”,以基本学情为“支点”,以教学方法为“关键”,以大单元主题备课为“抓手”进行深度备课。只有深度学习,深度备课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不仅是理论上的提升,更是行动上的指导。我将更加深入学习新课标,把握新变化,践行新理念,胸怀理想、手握本领、勇于担当,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打造更高效的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心康体健的新时代好少年。
通过认真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把新的课程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达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效果。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7
我学习了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科书,课本所讲的体育教学工作和体育日常管理使我由衷地感到钦佩,并深感自己教学的不足.为了和本单位的体育同行共勉,现将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作如下汇报:
一、为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积极性,树立其自信力,必须按一定方式在学生中进行分层教学。
体育教学中“吃不饱”“吃不了”是通病。按其能力素质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层教学,这其实也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之必然趋势。有一项大学学生身体素质测验调查结果,达到及格标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5.06%,不及格的却达64.94%,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长期积弊之所在。而分层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正是为更好地达到教师教学的终期目标: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与培养学生自身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必须借助于体育的人格教育力量,培养学生创新之品格。
教师可以结合讲解教材中的集体项目内容如球类项目、接力赛等,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同时,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在耐久跑、障碍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之毅力,不畏艰难之勇气,勇于拼搏之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都需要具备这些意志与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会到这一些,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为自己、为集体,智慧的火种从此埋下。
三、必须改革现有体育教学模式,释放学生,还他们以自由的空间,培养其创新精神。
传统体育教学的“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的模式已是昨日黄花。那种以教材为中心,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的教学,必然在组织教法中忽视学法、学生个性差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与当今所倡导之“素质创新教育”大相径庭。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后果时”“就最大程度上”“表明这类参与学习比消积听从教师学习有效得多。”这样,以创新教学为目标的教学,释放学生,还其以自由的空间与时间,必然地带动了他们对创新精神的理解与执著追求。
四、要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必须先有具有创造能力型的教师,师资是关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与全面推行,作为培养体育创新能力学生的教师也应面临着重新学习进修的必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目前的体育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学会学习方法为主;要求体育教学要和健身教育结合起来,和学科联系起来,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与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学生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创新能力型的教师怎么能行。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教海无边,教师也绝对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寻不见一条适合于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走创新教育之路,让他们在创新思维中体会成功,这样的教学势在必行。一点呼吁:让天下所有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父母,让天下所有着力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老师,都来关心孩子的教育,关注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让他们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求新、求进、求发展!
小学低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取乐’,达到娱乐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作好体育游戏的教学,首先应懂得如何创编游戏。娱乐性是检验体育游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才得以使其存在与发展,更具有诱人的魅力。如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母鸡爱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不懈努力,及时总结课堂中教学的不足,做到让学生易懂、易学、充分掌握运动技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8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修订2022年版课标的根本精神和关键要求,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性质中,对于主要目的表述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表达的更为具体、全面,为新课标的学习提供了思想性和方向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实现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培育之本,建构课程一体化教学
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九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和“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实问题。
①运动技能“教”起来:“教会”是基础,“教”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教,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还要引导学生“会学”。
②校内校外“练”起来:“勤练”是巩固,教师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学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逐渐养成“校内校外一小时”的锻炼习惯。
③各种形式“赛”起来:“常赛”是提高与运用,要面向全体学生,个人赛、两人赛、各种形式的赛,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领悟体育锻炼的价值,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更好的响应与落实“校内校外一小时”的号召。
落地生根,明确课堂运动负荷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遍下降,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课堂中的“不出汗”现象。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不应低于75%,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的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50次/分;不仅专门设置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学习,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充分获得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实践磨炼,锻炼与生活相结合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能够做到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进行简要的评价”,以及“能够做到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的课程理念落地,需要新的教学实践,新理论的更新,需要教师观念的及时转变,一线教师应立足于新课标,领悟课标的要求与内涵,深究课堂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让体育之光散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9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作为一名一线和体育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我认为体育课有以下几个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致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xx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7-8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然后对每一个运动项目实施完整、系统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此外,20xx年版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第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水平四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中规定,“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够对某场高水平比赛做出分析与评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对于我们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以便更好的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0
2022年6月26日19:00-21:00以腾讯会议形式收看了由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体育研训员尚文进主任组织的“如东县中小学体育教师新课标全员培训——扬州大学潘绍伟教授权威解读: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
作为基层体育教育工作者鲜有机会与体育界大咖接触,聆听其对体育学科各种问题独特见解更是少之又少。好在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好在尚主任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对于我来讲,能在二十七年后再次听到老师讲课,还是那样的熟悉。谈吐儒雅、条理清晰、一种观点抛出,一个手势做出,一个事例阐述,依然如当年课堂的讲授,深入浅出,风采依旧。老师以新课标2022版为依托,将核心素养、课程理念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解读。从两个故事展开引发三个追问,追问中给出培养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逻辑起点。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种“人为的“创设”为人的“教育活动也是价值再现的价值创造过程: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追问和追求课程价值作为前提的,没有明确价值追求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不值得做的课程;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基于特定价值追求的过程。《课程标准(2022版)》以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为主要价值追求,并以此为课程的逻辑起点。正如《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对体育与健康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从核心素养的结构层次角度分析,知识和技能在外层,能力在中层,素养在内层。
为了能让众多的体育教师更好理解,老师对运动技能、运动能力、运动素养实施简例化解读。运动技能指通过学练在适当时间,成功地完成技术与战术动作的能力,如篮球:投篮、运球、传球、掩护等;运动能力指将上述运动技能运用于真实运动,如运用上述技能于篮球比赛与练习之中的能力;运动素养指在运动之中正确运用所学技能和能力,并以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参与运动,获得成长、成全自己、有益他人,如篮球比赛与练习中正确运用技战术,并能态度积极、团结协作、遵守规则、勇敢顽强、负责任敢担当的行为。一言以蔽之,核心素养的’要义不是学生会了什么,知了什么,而是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回答与解决体育与健康中的实际问题,并有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上三个概念的厘清,对当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大有裨益。过往的很多时候,课堂上过多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运动能力的呈现。缺乏运动能力的呈现,运动素养的养成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成为空中楼阁。由此,不难理解“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坚持课堂内外结合,指导学生学会技能,发展体能,形成专项技能,增强参与比赛和练习的勇气与信心,内外兼修,感受运动带来的魅力,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
两小时的视频培训很短暂,然带给一线体育教师确是沉甸甸的。对基层体育教师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内涵,改革和创新体育与健康课堂,构建高效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此次培训必将使我县体育教师更加规范、高质量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促进学生技能、能力、素养提升。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1
教育部近日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与2011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的课时占比虽是10%-11%,但课时数并未增加。但体育课的内容与强度将有很大变化。
在内容方面,新课标除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外,收录了六大类“专项运动技能”,分别是:球类、田径、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除传统体育项目外,还收录了攀岩、滑板、花样跳绳等新型体育项目,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运动项目课程内容。
在运动强度方面,新课标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每分钟140-160次。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喘气、不心跳、不出汗的体育课,无法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将逐渐消失。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2
尽管身体健康保障一切的基础,但在校园中,体育课程往往最不受到重视。而为了有效提高学校、老师、家长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日前,教育部发布2022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面提升了小学及初级中学体育课权重,这一变化引发了热议。
随着国民对健康重视程度的逐年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也成为了校园着重改进的内容。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备受关注的便是《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超越外语和理化生、科学,成为小学、初中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而之前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的英语学科,所占比例不过只有6%-8%。
校园体育的重大调整,全面提升了体育教学与考核的比重,在展现出提升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之外,把体育教育推进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阶段。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而在课程地位的上升背后,针对体育与健康的评价,被要求采取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将评定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地区教育质量评估等参考依据。可见,“开齐开足体育课”正变为现实,“把体育课还给操场”的时代,或许正式来临。
与此同时,新课标还明确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等。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等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之外,新课标中的“专项运动技能”版块收录了田径、球类、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等六大类运动。时下流行的水上、冰雪、飞盘、滑板、轮滑等运动项目已见诸于新课标,意在鼓励破除原有基础教育课标对于运动项目的限制,引导青少年及年轻家庭从兴趣出发,广泛尝试并参与体育运动,与此同时,而新课标在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基础上,尽可能覆盖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为解决部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新课标针对专项运动技能提出了相应的课业要求,意在从根本上提升校内、校际、家庭体育氛围,使球迷群体进一步呈现年轻化趋势,带动更多家庭参与体育运动,相关要求将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体育赛事、媒体转播等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助推未来十年青少年体育市场蓬勃发展。
至于体育是否会真的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科的问题,或许还不能就此盖棺定论,毕竟,真正决定学生和家长时间与精力投入比例的中高考外语考试的难度和分值目前还没有变化。然而,必须指出体育课标改革的目的不是要盖过外语教学,其目的是从顶层设计来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养成,健康的青少年、健康的中国人,这才是改革才的最重要意义。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3
教育部近日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每分钟140-160次。(4月27日新华社)
新课标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要慢慢和“纸上谈兵”的体育课说再见了。在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育课似乎从来都不是一门重要科目,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大家的体育课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占用,而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同学们,在少有的体育课上并没有真正放松自己,也没有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所以大家也渐渐默认了体育课并不重要。
学习固然重要,可体育运动就不重要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体育课被边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的压力远远大于同学们被压抑的天性。
除此之外,有许多学生不爱上校内体育课,主要是课程内容让孩子觉得枯燥、无聊。体育课明明是同学们在校内唯一可以放松的科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不喜欢呢?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体育课无聊呢?
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每一节体育课好像都在跑步,本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展的体育课却被跑步代替,绕着操场跑三五圈后即可原地解散,这样以跑步为主的体育课是没有意义的。无法学到任何东西的课堂对于正在备考的毕业班来说,甚至是在浪费时间,这样会让部分同学对体育课有抵触心理,所以我们必须要和“纸上谈兵”的体育课说再见,只有改变,才能让大家重新重视体育课。
体育运动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体育课也不仅仅是停留在课表上的一节课。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重视体育课,新课标所提出的流汗课堂就是在提醒我们,“纸上谈兵”的体育课将成为历史,越来越多充满趣味的体育课将走进各个学校。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4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同学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养教育和培育全面、和谐进展的人才不行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它是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的进展,是中国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在假期的培训中,通过听xx师大几位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刻的熟悉,主要体现在: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渐渐被广阔体育老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纳上,都充分关注同学的身心健康进展。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同学的运动量,重视机械地练,忽视对同学爱好的培育,这样做将有损于同学身心健康。“爱好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同学有爱好参加的活动,肯定要赐予热忱地支持和指导;反之,假如同学没有爱好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同学的运动爱好,才能使同学自觉、主动、乐观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使我真正体会到体育老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老师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同学进展的引导者、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当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同学全面进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教”与同学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同学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老师可以到同学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同学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仆人。当然,重视同学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老师的主导作用。关键的动作和要领需要老师的讲解、示范,当然可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教学评价的转变。
传统教学对同学的评价重视认知的评价,忽视非认知的评价。在这种传统评价观所指导下的学习胜利主要是同学智力的进展和进步,而忽视了同学其他方面的进展。尤其是情感和意志的进展。了对同学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对同学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表扬,掌声和鼓舞等,使同学有成就感,满意感,提高了自信,也使同学体验到胜利带来的欢乐。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使我们看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妙前景和盼望,更加坚决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念和决心。我要更加努力,以饱满的热忱,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尽一份力。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5
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本,是一线教师要牢牢把握的教学基础。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注意哪些要点,也是所有体育教师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
一、新课标实施的要点
1、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本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突出了运动负荷由群体运动密度、个体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衡量。解释了群体运动密度是指一节体育实践课所有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是指一节体育实践课单个学生的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运动强度是指动作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常用心率表示,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
强调应尽量减少教师讲解、示范、队形调动等时间,让所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运动负荷,在保证运动安全的基础上增强学习效果。
在每堂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3个关键点:①要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即运动密度要达到75%左右,运动强度要达到平均心率140~160次/分钟);②要有20分钟左右的运动技能教学;③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
2、体育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3、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
4、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新课标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可借鉴、可参考的实践经验少。由于是新事物,现有的资料,方法很少,许多教师都有这种疑问:新课程到底该这样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又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去探索、去尝试,形成的做法、思想,就是课改的经验、成果。
2、因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评价方法灵活,如何规范教师教学的问题。
3、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校校本课程。
三、努力方向
把对新课标的学习变成教师每日学习的常态,才是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身上肩负的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学习新课标,弄懂吃透,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6
2022年4月21日,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
相较于上版课表,新版《课标》理念主要集中在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变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六个方面。总的来说,新版课标更加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运动技能的习得两个部分。
新版《课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1、完善了培养目标;
2、优化了课程设置;
3、细化了实施要求;
4、强化了育人导向;
5、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6、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7、增强了指导性;
8、加强了学段衔接性。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及县级体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深知自己应起到辐射传播的作用。首先,应及时组织名师工作室会议,将新版课标的新变化、新要求准确传达给名师工作室各位骨干教师,使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对新版课标有一个整体认识,使新课标能够更好的指导工作室的骨干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并辐射到县域内其他体育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其二,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积极推动体育课堂改革,体现“立德树人”基本要求,突出单元教学,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着力解决当下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不牢、各学段教学内容不衔接问题;其三,通过工作室的骨干教师,积极指导鼓励一线体育教师积极探索体育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路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7
尽管身体健康保障一切的基础,但在校内中,体育课程往往最不受到重视。而为了有效提高学校、老师、家长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日前,教化部发布2022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面提升了小学及初级中学体育课权重,这一改变引发了热议。
随着国民对健康重视程度的逐年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问题也成为了校内着重改进的内容。近日,教化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备受关注的便是《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超越外语和理化生、科学,成为小学、初中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而之前始终被视为重中之重的英语学科,所占比例不过只有6%-8%。
校内体育的重大调整,全面提升了体育教学与考核的比重,在呈现出提升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之外,把体育教化推动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阶段。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化、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而在课程地位的上升背后,针对体育与健康的评价,被要求实行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将评定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用、地区教化质量评估等参考依据。可见,“开齐开足体育课”正变为现实,“把体育课还给操场”的时代,或许正式来临。
与此同时,新课标还明确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等。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等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项目之外,新课标中的“专项运动技能”版块收录了田径、球类、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等六大类运动。时下流行的水上、冰雪、飞盘、滑板、轮滑等运动项目已见诸于新课标,意在激励破除原有基础教化课标对于运动项目的限制,引导青少年及年轻家庭从爱好动身,广泛尝试并参加体育运动,与此同时,而新课标在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基础上,尽可能覆盖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旨在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为解决部分学生“喜爱体育却不喜爱体育课”的问题,新课标针对专项运动技能提出了相应的课业要求,意在从根本上提升校内、校际、家庭体育氛围,使球迷群体进一步呈现年轻化趋势,带动更多家庭参加体育运动,相关要求将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体育赛事、媒体转播等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助推将来十年青少年体育市场蓬勃发展。
至于体育是否会真的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科的问题,或许还不能就此盖棺定论,终归,真正确定学生和家长时间与精力投入比例的中高考外语考试的难度和分值目前还没有改变。然而,必需指出体育课标改革的目的不是要盖过外语教学,其目的是从顶层设计来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养成,健康的青少年、健康的中国人,这才是改革才的最重要意义。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8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体育课课时占总课时比例10%-11%。体现出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了体育人的新方向。作为一名体育学科教师,我为之振奋,在暑假期间认真研学之后也有了点滴思考。
一、研读新课标,明确体育人的新方向
《课程标准(2022)》显示,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内容领域正在不断拓宽。除基本运动技能、体能等奠定学生一生身体素质的大项,新课标中增加了“专项运动技能”版块。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与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
二、落实新课标,明晰体育课程新转变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解下,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提出了更加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了体育这门学科在学校的育人蓝图。在双减的政策下,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练、赛”的一体化。课程的内容要更全面,教学方式要更加多样化,教学的评价要更加综合,特别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强调面向未来、改革创新,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单一技术导向”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导向”转变,从单纯的“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及多学科融合”转变。
三、迎接新挑战,推进体育教学高质量
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更需要深研纲要和深研课标。在我学习新课标之后,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1、让课堂活起来,从“教”向“育”转变。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对学生不仅要实施“教”,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如焦虑、嫉妒等行为,应进行及时、有效的“育”。
2、让孩子充分动起来,促进学生学练体验。
为了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学练的乐趣,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关注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练习达到自己的标准。人人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从课程到课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乐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呼唤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会和同事们一起不断学习,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9
我学习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科书,课本所讲的体育教学工作和体育日常管理使我由衷地感到敬佩,并深感自己教学的不足。为了和本单位的体育同行共勉,现将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作如下汇报:
一、为充分调动同学个体乐观性,树立其自信力,必需按肯定方式在同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体育教学中“吃不饱”“吃不了”是通病。按其力量素养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层教学,这其实也是农村中学校体育教学之必定趋势。有一项高校同学身体素养测验调查结果,达到及格标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xx%,不及格的却达xx%,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长期积弊之所在。而分层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正是为更好地达到老师教学的终期目标:同学体育素养的提高与培育同学自身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与力量。
二、必需借助于体育的人格教育力气,培育同学创新之品行。
老师可以结合讲解教材中的集体项目内容如球类项目、接力赛等,向同学强调集体协作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同时,让同学在战术协作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气;在耐久跑、障碍跑教学中,培育同学坚韧之毅力,不畏困难之士气,勇于拼搏之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同学懂得无论学习、工作都需要具备这些意志与品质。从而使同学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这一些,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为自己、为集体,才智的火种从今埋下。
三、必需改革现有体育教学模式,释放同学,还他们以自由的空间,培育其创新精神。
传统体育教学的“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的模式已是昨日黄花。那种以教材为中心,力求把同学加工成“标准件”的教学,必定在组织教法中忽视学法、同学共性差异与同学创新力量的培育,而与当今所提倡之“素养创新教育”大相径庭。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同学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加发觉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打算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担当选择后果时”“就最大程度上”“表明这类参加学习比消积听从老师学习有效得多。”这样,以创新教学为目标的教学,释放同学,还其以自由的空间与时间,必定地带动了他们对创新精神的理解与执著追求。
四、要有创新思维的同学,必需先有具有制造力量型的老师,师资是关键。
随着素养教育的不断深化与全面推行,作为培育体育创新力量同学的老师也应面临着重新学习进修的必要。“给同学一杯水,老师必需有一桶水”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目前的体育教学要求我们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必需以培育同学力量(创新力量、适应力量、竞争力量等),学会学习方法为主;要求体育教学要和健身教育结合起来,和学科联系起来,更多地强调同学的自主选择权与爱好和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为同学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创新力量型的老师怎么能行。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肯定相像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教海无边,老师也肯定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同学,寻不见一条适合于任何同学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走创新教育之路,让他们在创新思维中体会胜利,这样的教学势在必行。一点呼吁:让天下全部关怀子女健康成长的父母,让天下全部着力同学共性力量进展的老师,都来关怀孩子的教育,关注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力量,让他们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求新、求进、求进展!
学校低段的体育教学,应以嬉戏为主。使同学在‘乐中学、学中取乐’,达到消遣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作好体育嬉戏的教学,首先应懂得如何创编嬉戏。消遣性是检验体育嬉戏的一种特别重要的方法,体育嬉戏只有具备了消遣性、趣味性,才得以使其存在与进展,更具有迷人的魅力。如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嬉戏(母鸡爱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源远流长。所以体育嬉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消遣性、趣味性动身。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不懈努力,准时总结课堂中教学的不足,做到让同学易懂、易学、充分把握运动技术,以促进同学的健康,增加体质,让他们欢乐地成长。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20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收获与体会。贴近实际,所列举的教育实例,既交代结果,更注重讲述过程,生动实在,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思考。听完这些讲座不仅让我了解了前沿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而且也理解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际操作方法。理论结束我们还充当学生上了几节篮球、排球、武术、体操、游戏、足球六节技能课,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学到了不少技术技能,老师们的精心准备,学员们也是专心致志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教育意义,对体育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体育教学又有了新的思考。体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学,更不是健康知识的说教。而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的经验,让体育教学回归自然。特别强调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我们只有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总之,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与研究中才会进步,唯愿自己通过培训学习能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21
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表达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表达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开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开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到达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根底,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方案。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方案。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气氛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开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开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开展。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注重体育学习,不肯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自身和学科的开展。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气氛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防止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而道远。
4、体育器材、场地缺乏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远远没有到达教学的要求,而城市学校体育器材到达了教学要求,但是场地不够,无法用这些器材。例如:现在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是四、五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占了操场的大局部地方,进行投掷工程教学很难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