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
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四、人物介绍: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寻常”是什么意思?“很不寻常”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伽利略“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七、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如果我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有什么结果?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默读课文引路: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三、回忆复习:
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四、读第三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
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问:
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可以得出哪两个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2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板书:如果……那么……
演示,解释:
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慢。
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
第二个结论是什么意思?板书:如果……就……
谁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师:伽利略也觉得说不通,那么他是怎样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呢?
五、学习第四段:
1、学生读第四节:
其他同学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无关。
2、对照前面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的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伽利略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反复求证之后得到的。
4、伽利略在向亚里士多德挑战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伽利略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底。”
5、他为什么要做公开的试验?
既为了宣布试验结果,也为了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顾自己这样宣布,会面临人们怎样的责备。
(二)人们对于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持什么态度?
“是……还是……”
解词:胆大妄为、固执
人们为什么对伽利略有这样的评价?人们这时认为谁的话是对的?
(三)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对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惊讶得呼喊起来。
这句话与别的不同,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这句话是比喻句吗?“像”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权威们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应该尊重权威们得意见。但是,权威说的“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伽利略公开试验使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重要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查找的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伽利略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六、总结中心思想:
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试验的精神。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后面的作业。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课的学习,明确笨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指导学生分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提示学法
2、学生分段
3、检查学生分段情况:
三、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四、讨论学习这课书以后,自己懂得什么。
五、写作读后感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⑵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⑶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现: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⑴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⑵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报边填空。
③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⑶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动画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要)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⑴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⑵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⑶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3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课题?(指名一位同学读。)你读得很准确,这里有一个多音字,“着地”的“着”字,在这里读zhao,是“接触”的意思。(在“着”下面加黑点。)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领略人物。
1.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概述课文)真好!这位同学采用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述全文,真善于学习!|真好!这为同学会围绕课题来概述课文,真是不错的方法。
2.从刚才那位同学的叙述中,他提到了两个著名的人物,是谁?(伽和亚)板书。你能从书中找到对他们的介绍吗?
3.先来读读介绍加利略的语段,谁来?(学生读第一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伟大的人,爱提问题的人)
5.是啊,(出示课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星所组成的等等许多许多,在科学领域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学生说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
6.看来,他真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再来读读第一句话。(出示第一句话,集体读。)六分钟
7.那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段。)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为是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像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区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点击)责备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大声的责备他:让学生读。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医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毫不客气的责备他:让另外的学生读。八分钟
三、置疑
就在人们狂热的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加利略却对他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哪句话,找出来。(出示亚的话。)谁来读?
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看老师演示。(演示)
2.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3.过渡:根据亚的话我们知道他认为重物比轻物体先着地,这就是人们信奉的话,但伽利略却对这样的话产生了疑问,看看课文第三段,自己默读,边读边想象他产生怀疑的过程,读懂之后,老师请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十分钟
4.请学生用道具便说边演示。
5.刚才从同学们的演示中,我们明白了加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一起再来看看动画演示。(放动画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事实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看来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但加利略却对这段话产生了疑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不迷信权威的人。)板书。
四、自己做试验
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加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再来看这段,自己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所以,你认为加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严谨治学,有科学试验态度的人。)板书。他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这使我想象到,他站在椅子上,一手拿一个一磅重的铁球,一手拿一个十磅重的,两个铁球同时脱手,结果是:学生说……
你能也像我这样想象下去吗?学生说。
5.过渡:加利略严谨治学,科学试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找出书中的话说说。(读“两个……”)由此,我们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轻重没有关系。(把有关的板书改过来。)
6.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一次次的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逮捕,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坚持做公开试验)
五、公开试验
1.出示书上的图,看,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比萨斜塔,他们要看看到底是谁嬴谁输。你们瞧,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谁来读读书上的话?(学生读,没有感情。)你读的很通顺,请同学们注意看两句话的结尾,出示,都有一个感叹号,你能体会出什么啊?(人们对伽的不满,嘲讽。)
2.那请你不满的读读第一句话,再请另外的同学嘲讽的读读第二句话。
3.过度:就是在这一片讥讽声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4.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你就是惊呼的人群中的一员,你说些什么?
5.由此,人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先逐个读,后齐读。)
6.可是,老师通过收集资料得知,加利略做的这个试验触怒了比萨大学里的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信徒,他们攻击加利略胆敢怀疑亚里士多德,必定是圣教的叛徒。加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此时,你想对我们的科学家加利略说?(请两个学生说。)对啊,他真是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啊!板书。二十分钟
六、总结:
就是由于加利略有(指着板书说)大胆质疑、认真严谨、敢于挑战权威、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他才能在那么多领域中取得那么多令后人瞩目的成就,他真是个伟大的科学家!
来,我们一起将心中的赞美呼喊出来:出示课文第一句。
结束语:关于加利略在科学上勇敢探索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认真搜集,他不迷信权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同时,对课文最后“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一句,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体会,我们下节课可以一起交流。下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4
一、复习导入
1、激趣
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好吗?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③要怎样读这句话?
(二)、
1、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重的先着地,这个球好重,感觉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
3、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
4.全班齐读。(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
三、讲读第4自然段
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
1、小声读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问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呢?
2、指名说。(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做试验?用自带的小球做做试验。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这些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用实践证明了事实,可见他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严谨啊!
4、对比句子。(区别,,有何好处,,为什么。)
5、指导朗读:(慢,重)
伽利略这时的身份是什么?作为教授,他发现亚里士多德说错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要在比萨城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四、讲读第5.6自然段
1、学习要求:
2、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们亲眼所见的正确结果,课文就是以这个结果为题,显示了实践的重要。伽利略从产生怀疑,多次反复试验,再公开试验,从实践中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你们觉得伽利略的可贵在哪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阅读了、思考了,还说了自己初步的感受体会,真好。我们阅读文章就要像这样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思考、体会,这样,我们读书才会有所得,你们说对吗?
2.出示斜塔图片:
1)认识这座斜塔吗?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如果条件允许,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实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1)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当伽利略出现在比萨斜塔下,比萨城的居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面对这些议论,伽利略又会怎么做?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3)刚才,老师但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心里痒痒的,真想来到比萨斜塔下,听听伽利略和比萨居民们的对话,亲自感受伽利略地坚持真理的勇气和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谁愿意来做伽利略?
4)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现在,观众们,你们想对他说什么?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7)当伽利略顺利地做完试验,走下斜塔时,人们纷纷围拢过来。观众们,现在你们想说什么?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具准备图片。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zhu)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gēng)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三)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日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3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怀疑分析试验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优化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品读体验(一)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亚里士多德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对这话产生了怀疑)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①把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如果仍然看作是两个球,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
②如果看做是一个整体,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互矛盾的)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利略认为这句话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
6,他打算怎么做?(用试验来证明不同重量铁球落地的情况)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经过多次试验来证明)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一次试验,没有说服力,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说明问题。伽利略进行了许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个词语,说说它的意思。(总是同时着地的“总是”一词。它的意思是每一次都这样)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都不
相信伽利略的试验会成功,认为他糊涂、固执,事实会让他丢脸。“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的意思。是贬义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人们都迷信他,而伽利略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不住地惊讶地呼喊起来)
4.这说明什么?(说明伽利略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小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作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土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巩固延伸1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2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①以亚里土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鲜明的对比,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和伽利略敢于提出问题进行对比;用试验前后人们的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词语填字,并给这个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通过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地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
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三、课堂反馈练习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
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考虑,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示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同学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自身容易写错的字。
3、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4、考虑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考虑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同学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考虑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发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考虑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假如……那么”“……但是”“假如……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安排作业:
1、誊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考虑:伽利略为了证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他人有哪些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考虑: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考虑: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考虑: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考虑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追求执著的精神。
2、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设计思路】
1、以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认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从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到年轻的伽利略。他们都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物介绍中,不要扬此抑彼,各有各的杰出之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互相映证。
2、教师稍作补充当时社会背景,即科学界对权威的崇拜与盲从。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准备】
1、伽利略的生平图像。
2、伽利略的故事。
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电影片断。
4、生字词练习卡片。
5、记者所用的道具如摄影马甲,玩具摄像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伽利略的图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
二、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除此之外,哪位有心的同学收集有亚里士多德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会争先恐后,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广。
三、激发完兴趣后,学生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⑴自己小声读课文。
⑵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画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消化生字。
2、小组合作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做个好的倾听者。
3、小组自主合作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分别巡视指导。
4、自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使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在文章的空白处大胆,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四、全班读书交流
1、自己放声朗读课文,或与同桌互相读。
2、会开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其它同学找其读得好的地方。
3、小组自由合作,推举一位读的好的同学,为大家范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拿出两个易拉罐,一个还未开封,是满的,另一个则已经空了。教师拿着两个易拉罐让同学们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易拉罐的重量一样吗?那么如果现在老师把它们同时仍下楼去,哪个先着地?
其实今天的课文就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老师试验的对象的是易拉罐,而课文中说的是铁球。
(反思:看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可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让他们动动手,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生字,边读边解释。其间融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萨斜塔的介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教师补充介绍)
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导读音、组词。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读反复朗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再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